講得清楚嗎?RHMA的目標黏度
推動再生瀝青時,遇到「目標黏度」及驗收品質時的「回收瀝青黏度」問題,很多場合自覺說不清楚而感到相當困擾。
瀝青的黏滯度
剛入行時聽前輩說我們慣用的針入度85/100太軟,很可能是夏天多冒油車轍的原因?(店媽嘎黏丟咖),而後理解到黏度是流體的基本物理性質,用60℃黏度分級較合理,針入度85/100大概是AC-10 (60℃黏度為1,000poises);現在改用AC-20 (60℃黏度為2,000poises)了,但添加刨除料的再生瀝青則用較軟的AC-10較合理;推動再生瀝青時,遇到「目標黏度」及驗收品質時的「回收瀝青黏度」問題,有些單位很奇怪地將目標黏度訂在2,000 poises,而驗收時回收黏度又說只要低於10,000poises即可,很多場合自覺說不清楚而感到相當困擾。由於老舊的回收瀝青鋪面(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中瀝青的黏度常超過10,000poises,而新加入的AC-10經拌合過程的短期老化後,黏度大都超過2,000poises,再與黏度更高的RAP混合,檢測其回收瀝青黏度很難會在2,000poises呀! 在10,000poises算是合理,若是RAP的老化不嚴重且添加量不高(低於40%),則仿照美國佛州規範,將目標黏度訂為6,000 poises ,驗收時回收黏度範圍落在3,900 ~ 8,100 poises之間,則是適切合理的做法 (詳參「再生瀝青混凝土的配比設計」、「熱拌瀝青廠的製程與品質控制」、「熱拌瀝青混凝土施工與品質管制」)。
將再生瀝青混凝土的目標黏度訂在2,000poises,是美國相關教科書中「半對數線性黏度拌合圖」中的範例(詳參「再生瀝青混凝土的配比設計),適用在美國北方溫帶氣候區;在台灣將再生瀝青的目標黏度訂在2,000poises,很可能是沒有考慮到有機物在高温有氧拌合過程的老化(一般稱為短期老化),大部分瀝青經短期老化,黏度變為原始黏度的2倍以上,例如原始黏度1,000poises ,經拌合製程鋪在路面時,黏度大都超過2,000poises; 以瀝青黏度分級的方法中,有一種是以老化瀝青(Aged Residue,AR)分級(ASTM D3381, Table 3),即以經短期老(以滾動薄膜烘箱試驗模擬)後瀝青的黏度分級,代表剛鋪成路面中瀝青的黏度,例如AR4000, AR8000, 甚至有一級是AR16000, 也就是說,採用這種瀝青,剛鋪成在路面中的瀝青黏度就高達16,000poises,因此,若說新鋪在台灣路面上的瀝青黏度不可以超過10,000poises, 說服力也不是很高!若將再生瀝青的目標黏度訂為16,000poises,則驗收時回收黏度範圍應落在10,400 ~ 21,600 poises之間。
回收黏度範圍不在3,900 ~ 8,100 poises之間,甚至超過10,000poises的瀝青混合料,並不代表其服務成效不佳,就像驗收到回收黏度低於3,000poises、甚至2,000poises的瀝青混合料,因為不甚合理,除了有「是不是試驗做錯了」、「老化不足或沒有加刨除料」等顧慮外,只能說依品質驗收規定其品質不合格,但有可能服務成效沒問題。「規定回收黏度只要低於10,000poises即可驗收」的主要缺點是允許的變異過大,因為品質管理最重均勻性,也就是變異要小,同一工程相同設計的瀝青路面,前100公尺跟後100公尺的瀝青黏度差異過大,則有品質管理不當的隱患。
瀝青黏結料的成效分級(PG)試驗
用黏度來區分不同環境狀況路面適用的瀝青(黏結料)是在沒有適當的檢測技術下的無奈選擇。瀝青材料的特性是有機且對溫度及荷重型態敏感;有機,使其在不同的應用狀況有不同的老化程度,老化使瀝青黏度增加(變硬脆),雖可承載較大荷重,但也使得變形能力(柔性)變差,有些路面鋪成不到一年就出現嚴重的車轍,在探究配比設計及施工壓實無誤的狀況下,很可能判定為錯用老化不足或抗車轍能力不足的黏結料;黏結料用量不足或鋪成路面空隙率過大,又或量瀝青黏結料本身較易老化,則鋪成數年後,因過度老化變硬脆而出現疲勞開裂或溫縮龜裂。
對溫度敏感是指瀝青膠泥在其服務的溫度範圍內性質變化很大,例如在路面高溫64℃呈現黏性流體行為,在路面低溫零下22℃則呈現脆性固體行為;在服務高溫因流動過大(亦即潛變過大)則承重時將出現過大變形量,也就是車轍變形過大,在服務低溫太硬脆則不能疏解溫縮應力而產生溫縮龜裂。
對荷重型態敏感是指對荷重大小及荷重時間而言,承受小或時間短的荷重時呈現彈性固體的行為,疲勞及潛變不明顯,但承受較大或長時間的荷重時則呈現塑性流體的行為,有明顯的疲勞和潛變。
將路面瀝青黏結料以成效分級(Performance Graded, PG)是上世紀末創新開發,到本世紀初趨向完善的新的路面瀝青黏結料檢測技術(詳參「瀝青黏結料分級的演進歷程」),兼顧老化程度、正確的檢測温度、及受力型態(荷重大小及荷重時間)。
- 兼顧不同老化程度是指將黏結料試樣區分原始瀝青、經短期老化後、及經長期老化後,三種不同的老化程度;原始試樣檢測純度、安全性、工作性、及抗車轍能力;經短期老化後試樣檢測抗老化程度及抗車轍變形能力;經長期老化後試樣則檢測其抗疲勞開裂及抗溫縮龜裂能力。
- 正確的檢測溫度是指依照務實的溫度檢測要求的性質,例如要求泵送及拌合的工作性,在135℃檢測,抗車轍能力在路面高溫檢測,抗疲勞開裂能力在中間溫度檢測,而抗溫縮龜裂能力則在路面低溫檢測;路面高溫及路面低溫則低所在地區的氣象資料,利用統計方法考慮工程設計的可靠度決定。
- 受力型態的考慮是指檢測與實際成效相關的性質,由於實際應用在瀝青路面的黏結料,承受各種不同的荷重型態進而出現相應的破壞,因此,將受測試樣以三種不同的受力型態進行檢測,以要求抗車轍變形性質、抗疲勞開裂性質、及抗溫縮龜裂性質;針對瀝青黏結料的線性黏彈性反應,以動態剪力流變儀(DSR),測得試樣的動態剪力模數(G*)和相位角(δ),計算G*/sinδ做為抗車轍變形指標,計算G*sinδ做為抗疲勞開裂指標;以撓曲樑流變儀(BBR)測得試樣的勁度模數(S)和潛變速率(m)做為評估抗温縮龜裂的指標。對於改質瀝青黏結料,主要用於提昇高溫抗車轍能力,則將動態剪力流變儀(DSR)以多重應力潛變回復(MSCR)測得試樣線性與非線性黏性流變反應的不可回復潛變順變(Jnr),計算「回復率(%R)」及對應力大小的敏感度(Jnr, diff)。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