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瀝青的成效分級制(PG Grades) 用新的瀝青成效分級(Performance Grade, PG)規範,得以避免選錯瀝青過早出現的鋪面變形/龜裂而獲益,德州運輸研究中心(Texas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 TTI)估算每年州公路單位將可節省四億八千萬至七億八千萬美金,愈早採用新的規範,就可以節省愈多的養路經費[1]。 鋪面瀝青的成效關鍵在於高溫能抗變形、低溫能抗龜裂、中間溫度則需抗疲勞開裂,這些工程成(績)效特性及破壞的臨界點是共通的;不同氣候變化的地區性影響在於不同的老化程度和服務溫度,故瀝青的成效應以不同的「成效檢測溫度」分級。SHRP提出的所謂「成效分級(Performance Graded)」規範,與以往「不同等級規定不同的材料特性」的觀念,有相當大的改變;瀝青黏結料所需具備的抗車轍、抗疲勞、抗低溫龜裂等特性,無論是在那一個地區都是相同的,然因各不同地區之環境狀況不同,需使用不同等級的瀝青黏結料,因此,所謂不同等級乃指「適用的環境溫度狀況不同」,所以,規範中所列的「應檢成效性質」都相同,不同等級乃指符合成效規定的溫度不同。 SHRP提出量測瀝青流變特性的試驗方法 面對日益惡化的公路狀況,美國國會於1987年通過執行策略性公路研究計畫(SHRP),由1987年10月至1993年3月間,長達五年半,耗資五千萬美元的此項大型研究案,主要集中在(1)瀝青材料,(2)混凝土結構物,(3)公路養護及養護工區的安全性維持,(4)鋪面長期績效研究等四個領域,在瀝青材料方面主要用於發展與鋪面績效相關的試驗方法及品質規範,此一研究計畫的主要成果稱Superpave,國內有學者譯為「超級鋪面」,整合了以往路面工程界的經驗,並設法將這些可貴經驗以理論將之定量化,以便於消除地域性因素造成的不同績效;Superpave系統主要由(1)瀝青黏結料PG級規範,(2)以瀝青混合料的體積特性為基礎的設計分析方法,及(3)分析瀝青混合料的試驗及績效預估模型,共三大部份所組成,這樣的一個結合理論與經驗的模型,必須經由往後更多的試驗路面來加以精煉,才能達到其「放之四海皆準」的理想;目前AASHTO已將Superpave採用的瀝青膠泥試驗法列入標準規範,並期望能於進入21世紀時全面採行[2]。 Superpave乃依據瀝青的流變學原理( 詳作者另文 理解 瀝青使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