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油與產製瀝青膠泥

照片:美國煉油廠一角(U.S. Oil and Refining - Wikipedia)

瀝青材料(Bituminous Materials)有天然瀝青、石油瀝青、及柏油等三大類,如圖1所示[1],早在西元前3,500年,人類即使用瀝青材料作為黏結、防水材料、或使用於磚牆之黏結砂漿(Mortar)中,當時這些瀝青材料都是天然瀝青。


圖1、瀝青材料之分類[1]

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煉油技術之發明,加上人類開始使用汽車,大量要求平坦且可全天候使用之路面,因此,對鋪路瀝青材料之需求大量增加,天然瀝青與由煤礦提煉的柏油,一度成為主要的鋪路材料;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石化工業進步,煉油附帶產生之石油瀝青(Petroleum Asphalt),挾其便宜與品質優良之勢,已成為最主要的瀝青材料來源,天然瀝青及柏油,反因開採所需之經費較高而逐漸被淡忘。

石油煉製流程和產品種類如圖2所示,由圖可知,石油瀝青是分餾塔下的殘渣(Residue),是化學工業的附產物,很難免除「製程廢料」的本質。


圖2、石油煉製及產品示意圖(圖源:Oiltanking)

圖3則主要描述煉油廠分餾塔底的部份,也就是鋪路與防水用瀝青材料的部份,包括瀝青膠泥、油溶瀝青、乳化瀝青、及吹煉瀝青(屋頂柏油)共四類石油瀝青產品。圖中說明分餾塔底黑色的第一項石油瀝青產品是瀝青膠泥;而將三種不同揮發程度的油品加回(Cutback)瀝青膠泥拌勻,即可得慢、中、或速凝油溶瀝青(Cutback Asphalt);將瀝青膠泥加水經乳化處理,則得乳化瀝青;至於黏度較高的防水瀝青(屋頂柏油)則是將瀝青膠泥經吹煉處理。


圖3、石油瀝青之煉製流程與產品種類[2]


分餾塔底殘渣的性質,主要受原油產地(Crude Source)及煉製參數影響;不同產地的原油,在黏度、比重、及含硫量有不同的變化;重原油一般比輕原油產出較多塔底殘渣,含硫多的原油要付出較高的煉製成本以符合油品的標準。

基於瀝青是石油煉製附產物的現實,不容易從製程上去要求此種產品的精確化學成份,且瀝青的組成過於複雜,勉強能建構簡化的「概念性化學組成模型」,以助於理解瀝青膠泥的物理特性;大部份瀝青研究人員在觀念上同意,將瀝青膠泥描述為由瀝青質(Asphaltenes)、脂類(Resins)、及油類(Oils)組成,如圖4所示。 


圖4、瀝青膠泥的概念性化學組成模型[2]

依照圖4所描繪的瀝青化學概念,瀝青膠泥的主要成份為瀝青質、脂類、及油類所組成;瀝青質為深棕色異碎的固體,由許多易與其它分子糾結群聚的化合物組成,為極性最高且最複雜的瀝青成份,由於極性最高,是瀝青膠泥具有黏結性的主要成份;脂類則為深色的半固體或固體,加熱後呈流體,冷卻後呈易碎固體,可溶解於戊烷中,且能被礬土吸附,若經氧化,脂類會轉變為瀝青質類分子,一般認為脂類是使瀝青質能分散於油類中而形成均質瀝青膠泥的「界面劑」;至於油類則為白色或無色的液體,能溶於大部份溶劑,分子構造類似於不含氧及氮的石蠟油或揮發油,若經氧化,油類會轉變為脂類或瀝青質類分子,反應在瀝青膠泥的物理性質上就是變稠(硬)變脆易裂。這種化學概念是添加再生劑以回復老化瀝青本性的理論基礎,詳參「仍需投入更多研究資源的再生劑(Rejuvenator)」。因此,鋪面工程師以物理性質區別不同瀝青膠泥外,也將該物理性質與實際使用績效建立相關,以篩除品質不良的瀝青膠泥,詳參「從「咀嚼法」、針入度、到具科學定義的黏度」及「瀝青黏結料分級的演進歷程」。

調動煉製參數(分餾溫度及壓力等)可以產出不同軟硬度的瀝青,若直接從煉油廠分餾塔底得到的瀝青,恰能符合規範規定的物理性質要求,例如符合針入度、黏度、或甚至某一成效分級如之規定,則稱為直餾瀝青;現代的瀝青膠泥規範愈來愈嚴謹,而煉油的技術日新月異,很少有直餾成級的瀝青膠泥產品,大部份煉油廠要產出符合規範的瀝青膠泥,都要靠「摻配技術」,而煉油廠無法摻配成級時,則需要依靠瀝青的改質技術。詳參「Why/What/How改質瀝青?」。

瀝青黏結料的成效分效分級(詳參「瀝青黏結料分級的演進歷程」),應檢成效性質相同,以檢測溫度分級,例如PG64-22,代表該黏結料適用在設計鋪面高溫為64℃,適用的鋪面低溫為-22℃,這兩個溫度總涵括的溫度區間,64-(-22)=86℃,稱為「有用溫度區間(Useful Temperature Interval, UTI)」,亦即PG64-22的UTI為86℃。從某一原油產地煉製得的瀝青膠泥有其特定的UTI,調動煉製參數(分餾溫度及壓力等)可以產出不同軟硬度的瀝青,如圖5所示變動PG級別,但不能大符改變UTI值,亦即UTI主要受由原油類型主控,調動煉油製程參數不能大符改變UTI。圖5所示的原油,調動煉製參數可產出較軟的PG52-34,或較硬的PG64-22,但變動的「PG線斜率變化不大」,以該圖為例,再怎麼調動煉製參數,也不可能產出PG70-22;該PG線的斜率顯然受到原油產地的影響。

圖5、超級鋪面成效分級及「煉製參數調動PG線」

基於調動煉製參數不能改變「有用溫度區間(UTI)」,要產製不同UTI的瀝青膠泥,需要摻配不同油源煉製的瀝青膠泥。中東地區的專業油商PetroNaft以圖6說明「原油產地對PG級別的影響」,圖中有所謂「一般原油」及「高品質原油」兩種原油產地,調動煉製參數可以得到不同軟硬程度的瀝青膠泥,綠色區塊的各種PG級瀝青的UTI在68℃~86℃之間,黃色區塊的各種PG級瀝青的UTI在86℃~92℃之間,而紅色區塊UTI在92℃~110℃之間的瀝青膠泥,就必需要添加改質劑才能達成。


圖6、原油產地對PG級別的影響


圖6也驗證美國路面工程界對UTI的所謂「92共識(Rule of 92)」,用UTI=92判斷是否為改質瀝青,因為大部分未改質的瀝青,UTI都小於92℃,UTI超過92℃的大都是改質瀝青。詳參「Why/What/How改質瀝青?」。

參考文獻

  1. Shan Somayaji,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1995, Prentice Hall Inc., Chapter 6.
  2. Freddy L. Roberts, Prithvi S. Kandhal, E. Ray Brown, Dah-Yinn Lee, and Thomas W. Kennedy, Hot Mix Asphalt Materials, Mix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2nd edition, 1996, NAPA Education Foundation, Lanham, Maryland., Chapter 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