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面結構設計概要 - AASHTO力學經驗法
所謂鋪面結構設計(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乃「依交通荷重及當地路基土壤之特性,以最經濟的方式選擇適當的鋪面材料與各層厚度,使鋪面於設計年限內,達到所需具備的服務品質」;現行鋪面結構設計的方法可區分為經驗法、分析法、及最新的力學經驗法;本文簡要介紹 AASHTO力學經驗法(Mechanistic - Emperical Pavement Design Guide, MEPDG, 2008),傳統經驗法可參「鋪面結構設計概要 - AASHO道路試驗法」。
針對需求的NCHRP 1-37A計畫
美國路面工程界自1986年起,對鋪面結構設計方法就有精進的需求,不僅因為源於AASHO道路試驗的經驗法(參「鋪面結構設計概要 - AASHO道路試驗法」),除了交通因子方面在貨車車型、軸重、胎壓、及數量上有明顯的變化外,在材料、工法和翻修方式也都要求更適切的設計方法。參與1996年3月在加州歐文市由美國公路運輸協會(AASHTO)路面聯合工作小組與美國國家公路運輸研究計畫(NCHRP)和聯邦公路管理局(FHWA)合作舉辦的「路面設計研討會」上,許多美國頂尖的路面工程師,一致認為AASHO鋪面設計手冊(1993年版),已不敷當前科技之需求,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考慮荷載、材料和設計特徵變化,並直接考慮氣候(溫度及雨雪量)變化對性能影響的鋪面設計方法」。該會議啟動NCHRP計畫1-37A-《2002年新修復路面結構設計指南開發:第二階段》預計在2002年之前開發出一套符合AASHTO力學-經驗法的路面設計方法。NCHRP 1-37A專案旨在以現有力學模型和資料庫,開發一套能反映當前最先進科技的鋪面設計方法,用以解決包括新建和修復相關的所有鋪面設計問題。
該專案的結案報告於2004年出版(NCHRP 1-37A, Final Report, Guide for Mechanistic-Emperical Design of New and Rehabilitated Pavement Structure, March 2004),詳細的成果報告仍可在網站上下載:NCHRP 01-37A
整理該報告的重點說明,可以初步瞭解目前使用中的 AASHTO力學-經驗法(Mechanistic - Emperical Pavement Design Guide, MEPDG, 2008)的開發特色:
- 當時雖有許多鋪面力學分析模型,大多數只以等效或最壞的材料屬性作為輸入,而MEPDG專案開發的力學分析模型則是第一個在整個設計生命週期中,針對氣候和老化對材料性質的影響,以疊代(每兩週、每月)和全面的方式計算鋪面反應的路面設計程式。將複雜的交通荷載以每小時、每月和每年的變化疊加在材料和氣候的變化上,以更真實地反映路面的服務方式。
- 以往在設計期間使用「增量損傷累積(incremental damage accumulation)法」應用不同的材料特性和氣候條件時,已發現力學模型輸出的結果需要大量資源來修改和調整才能發揮作用。本專案用國家級鋪面實際成效的觀測資料(LTPP)來校準力學模型計算出來的鋪面反應。
- 建置完成的破壞模型(包括疲勞破壞、車轍變形、及溫縮開裂)與觀測到的實際路面破壞比對校準,從而改進破壞模型,疊代重複多次以實現每個最終可接受的基於力學的破壞預測。模型校準完成後,透過考慮觀察到和預測的破壞之間的差異值,將設計可靠度納入設計程式中。
- 後續發展的PMED (Pavement ME Design)軟體促成該專案提出的設計方法實際可行。
2008年發布的力學經驗法鋪面設計手冊(簡稱MEPDG)
不同於1993年版的鋪面設計手冊,所謂「力學 – 經驗法」鋪面設計是指:確定路面結構應力的物理成因,並根據實際路面成效進行校準,前者是力學而後者則是經驗。AASHTO於2008年發布的MEPDG的執行流程如圖1所示。從輸入的交通荷重或溫度雨雪量變化狀況,搭配基本材料法則(material law)計算鋪面反應(pavement response),將複雜的交通荷載以每小時、每月和每年的變化疊加在材料和氣候的變化上,以更真實地反映路面的服務方式。
圖1流程中所謂「設計界值(design criteria)主要區分為兩類輸入參數,一類是鋪面破壞門檻值(distress threshold value)參數,另一類是與可靠度(reliability)相關的參數。鋪面破壞門檻值也稱為「成效界值(performance criteria)」、「設計界值(design criteria)」、或「破壞界值(failure criteria)」。對柔性鋪面而言,鋪面破壞門檻值參數有下列5種,如表1所示,表中也列出一般建議的界值。PMED軟體依圖1流程,將選試鋪面結構相關參數輸入後,計算預估成效值與表1中的設計界值比較,供設計者判斷可否接受;因此,破壞門檻值應與單位鋪面管理系統(PMS)中的門檻值相符。(PMS概念可參「鋪面管理系統之過去、現在、與未來」)
設計界值可依路段的重要性調整,例如開裂門破壞門檻值,依鋪面所在路段的重要性(風險)對應的開裂門檻值(車道開裂百分比):州際公路(高)、主幹道(中)、支線道(低)、及地方道路(低),分別為10%、20%、35%、及35%。
新的力學經驗法則是用輸入的交通荷重和環境氣候資料,及選試鋪面結構材料特性,以PMED軟體計算該選用鋪面結構荷載後的反應,並將此反應轉換為預估的鋪面成效。為了產生更精準的結果,MEPDG要求輸入交通荷重、當地氣候環境、及材料特性等輸入參數的完善細節,但,這些資料需要廣泛的測試和資料收集,如果不屬於現有資料集的部分,可能很難針對單一設計需求而投入資源去取得。 因此,PMED軟體,容許分層級方式輸入資料,使用者可以選擇提供不同細節級別的輸入資料參數,PMED軟體也會相應地進行調整。
例如,最簡單形式的交通資料可能只是對車輛交通量的估計(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如圖3所示,由於MEPDG流程依靠交通資料來計算鋪面𠄘載的荷重細節,因此軟體需要透過假設車輛型別的典型軸重分佈來將其轉換為荷重細節;然而,如果該專案附近具有代表性的動態地磅(Weight in Motion, WIM)站,可直接用WIM資料計算鋪面反應,這種包括車輛類別資訊,車型、軸重分佈等細節,則是細節級別最高的輸入資料,直接採用WIM資料時更可搭配氣候因子(溫度雨雪量),將交通荷載更精準地以每小時、每月和每年的變化疊加在材料和氣候的變化上。
MEPDG有效地逆轉慣用的鋪面設計方法,傳統方法是輸入不同的因子以求得需求的鋪面結構;新的力學經驗法則是先提出「選試鋪面結構(a trial basis)」,再搭配輸入的交通荷重和環境氣候資料,以PMED軟體計算該試用鋪面結構荷載後的反應,並將此反應轉換為預估的鋪面成效。將鋪面各層材料承受的應力或應變,轉換成鋪面破壞(車轍及開裂)則是依據不同材料特性(法則)及鋪面實際成效,採用「轉換函數(Transfer Function)」概念,如圖4所示,將鋪面反應用數學函數關聯(校準)至真實鋪面出現的破壞。
將鋪面反應用數學函數關聯至真實鋪面的破壞,有直接轉換和間接轉換兩種型式;鋪面反應中的「底層材料/路基上方撓度(𝛿)」,直接與鋪面產生的車轍變形關聯;鋪面反應中的「面層瀝青混凝土承受的張應變(𝜀)」則是依據疲勞開裂的材料法則,先計算損(破)壞(damage),再以「損壞累積(incremental damage accumulation)」通用的「線性損壞法則(Miner's Law)」估算鋪面疲勞開裂。實際成效進行校準部分是依靠新近完成的全國性LTPP計畫的大量成果,經此校準後推斷的鋪面設計,遠遠超過原AASHO道路試驗的有限鋪面結構及交通荷載量經驗。
由於行駛品質(ride quality)是鋪面重要的服務性指標,國際糙度指數(IRI)已是通用代表鋪面成效的量測值,IRI隨增量破壞累積(incremental distress accumulation)而增加。PMED中「將鋪面反應關聯至真實鋪面的破壞」執行項中,也包括對鋪面平坦度變化的預估,採用的迴歸式為:
PMED軟體協助工程師按步就班地執行設計「疊代計算」,每執行到圖1流程中的「是否符合成效需求?」實際上至少提出兩個問題:
- 對該選試鋪面結構,輸出的預估成效是否符合設計界值?設計界值一般如上表所示,實際上是指期望的服務壽年,乃由破壞程度和翻修需求組成。
- 有否替代的鋪面結構可呈現更好的預估鋪面成效或更低的生命週期成本?
縱使選試鋪面結構即可滿足設計界值,也應持續探究更好的替代方案,力學經驗設計法是疊代的程序,持續評估替代方案來提昇最終方案就是最優方案的信心。
MEPD實施經驗分享與地區性調校的重要
為精進鋪面設計法,以NCHRP 1-37A計畫成果為基礎,AASHTO於2008年發布「力學 – 經驗鋪面設計實務手冊(Mechanistic – Empirical Pavement Design Guide: A Manual of Practice, 簡稱MEPDG)」是第一個依據「全國鋪面成效預估模型」為基礎的鋪面設計方法,依此法開發的鋪面設計軟體AASHTOWare Pavement ME Design (PMED)則於2011年發布。
FHWA在2014和2015兩年起陸續舉辦共五次應用MEPDG研討會,同儕交流分享 MEPDG 實施的五個關鍵面向的經驗:地區性調校、材料測試、交通荷重數據、設計驗收(design acceptance)、和實施部署(deployment)。在2015年發布的總結報告中,除了統計美國各州實施MEPDG的概況,如圖1所示(黑色為「已實施、」黑中白點為「只實施剛性鋪面部份」、灰色為「評估實施中」、白色則為「尚無具體實施計畫」);也提出地區性調校的重要:應用MEPDG需要地區性的調校,特別是該區域的成效預估模型調校,且這些調校並非一次性的,而是要建立長期調校資料庫。
美國瀝青科技中心(NCAT)於2017年針對實施MEPDG時應注意的地區性調校及選定設計界值提出報告,說明MEPDG實施計畫的主要重點至少有兩項:
- 進行地區性調校以考慮各州鋪面工程實踐、政策和當地條件的差異;
- 選定鋪面破壞門檻值和可靠度參數。
由於地區性鋪面工程條件和實務的差異,與地區測得的路面破壞相比,PMED軟體中內建的鋪面破壞預估模型(相對於地域性稱為全國性)預測的破壞可能具有更高的偏差和/或更低的精度,如圖6所示,用當地實測的鋪面破壞經驗執行地區性調校後,降低偏差也提高精度。
總結
AASHTO力學經驗法的組成要件為:(資料來源:AASHTOWare Pavement ME Design)
- 道路位址狀況要件:氣候、交通量、土壤/基礎、既有鋪面狀況
- 材料特性:體積特性、力學性質(模數、強度)、溫度性質、成效性質(基本材料法則)
- 鋪面設計要件:層間摩擦力、結構反應、破壞指數、轉換函數、破壞界值、平坦度迴歸式
- 成果要件:鋪面破壞、可靠度
AASHTO力學經驗法的優點為:(資料來源:AASHTOWare Pavement ME Design)
- 不只針對厚度議題,而是全面以新科技精進鋪面設計
- 氣候因子、交通荷重因子、及可靠度的處理方式更精細且切合實際
- 全方位考量鋪面整體結構及各層材料特性
- 務實地依鋪面破壞和行駛品質(平坦度)做為成效
- 交通荷重方面考慮各種不同的變化狀況
- 可以納入既有及新式鋪面材料
- 直接考慮排水狀況及基層沖蝕
- 翻修設計方面更適切地將既有鋪面特性納入
- 可將有限的工地和實驗室研究做適當的外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