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鋪面疲勞開裂與車轍變形兩種成效間取得平衡 所謂「平衡配比設計(Balanced Mix Design, BMD)」是指一種瀝青混合料的配比設計概念,主要是在實驗室針對不同的氣候與交通荷載狀況用經適當老化模擬後的試樣,以多種破壞模式的成效試驗檢測後,依據「成效最佳化」決定材料組成配比;美國聯邦公路總署(FHWA)的文件建議將鋪面長期成效目標融入鋪面結構設計、施工、及材料驗收的常規程序中,稱為「成效設計鋪面(Performance Engineered Pavements, PEP)」對瀝青混凝土的材料配比設計而言,即為「成效設計配比(Performance Engineered Mixture Design, PEMD)」。PEMD本質上期望突破傳統體積特徵設計原則的束縛,故強調與實際交通荷載狀況及成效需求契合,技術上則主要是在抗車轍和抗疲勞兩種成效之間取得平衡,也就是BMD。 補超級鋪面法之不足 美國一年要執行數千個瀝青混凝土的配比設計試驗[1],然20年前開發的超級鋪面配比設計法,原意為用混合料成效試驗和分析模型來填補傳統體積特徵配比設計法的不足,在低交通量(Level I)延用傳統體積特徵為原則,中(Level II) 、重(Level III)交通量則應搭配成效試驗;可能是偏重於理論的完整性,當時選用的成效試驗不只有儀器昂貴無法普及,試驗程序也過度複雜不符合常規試驗需求,導入美國鋪面工程界時普遍認為不切實際而無法落實,使得超級鋪面配比設計法實際上只剩Level I的體積特徵成為主要控制項(詳參作者另文 超級鋪面(Superpave)配比設計法 ),無法符合複雜的鋪面成效實務狀況。 以體積特徵為主的配比設計,求得的所謂「最佳瀝青用量」在量與質上都有明顯的缺陷。在量的方面,粒料的調配及瀝青用量是以粒料間空隙(VMA)與空隙率(V a )計算的有效瀝青體積(V be )做為控制,但計算混合粒料的VMA必須依靠混合粒料的虛比重(G sb ),但眾所皆知的是粒料的虛比重求算較難精確,因此,估算的瀝青用量也不夠精確;至於質的方面則缺陷更明顯,體積特徵為主的配比設計無法反應不同特性瀝青的影響,更無法考量添加RAP或其它包括高分子聚合物、環保橡膠粉等添加劑的影響。 美國鋪面工程界配合落實超級鋪面配比設計的初期,大都強調抗車轍變形能力,強調選用稜角性粒料、瀝青成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