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混合料的迷思 - 鋪築厚度與壓實度
原文「MIXBUSTERS – THE TRUTH ABOUT ASPHALT MYTHS」刊載於「Asphalt - The Magazine of Asphalt Institute, NOVEMBER 26, 2024」作者為Buzz Powell, and Dave Johnson
該文列出(1)接續鋪層間可免黏層, (2)高RAP添加量的混合料鋪築時冷得較快,(3)鋪築厚度超過4倍標稱最大粒徑時很難壓實,共三項迷思。本文借第三項迷思,說明鋪築厚度與壓實度的迷思。
迷思(Myth)就是帶有古老神話色彩的不確定;關於鋪築厚度與壓實度,鋪太薄例如1.5公分厚標稱最大粒徑9.5mm的開放級配(OGFC),只能壓固不能壓實,這種情況,若用鋪築厚度與標稱最大粒徑(Nominal Maximum Aggregate Size, NMAS)的關係來看,鋪築厚度為15mm,而NMAS為9.5mm,也就是鋪築厚度小於2倍NMAS,沒有足夠空間容納粗顆粒間受壓產生的排擠作用,很難壓密實;這種鋪築面是特殊情況,OGFC混合料是功能性表層,原設計就是高空隙率只需壓固不脫落,不求壓密實。
(註:有關NMAS之定義及以粒料級配區分的三種不同瀝青混合料,可參「瀝青混凝土類別與設計粒料結構」)
越級配及最普遍的密級配瀝青混合料,施工時的滾壓密實度,則是最重要的品質參數,如下圖所示,完成面的空隙率是重點,由於瀝青黏結料是感溫性材料,空隙率太低(<3%)會有高溫時重壓出現塑性變形的問題,空隙率太高(>8%)則有耐候性不足且承載力差的顧慮,因此,鋪成面具適當的空隙率是控制壓實度的重點。
鋪築面能否有適當的空隙率,在材料設計階段也很重要,如果配比設計不當,例如選定的瀝青含量太高或是設計的級配粒料間的空隙(VMA)太低,則鋪築面壓實後的空隙率很可能偏低,而有高溫時重壓出現塑性變形的問題;反之,若設計的混合料很難壓密有耐候性不足且承載力差的顧慮。新式配比設計法採用旋轉壓實機評估,優於用傳統的馬歇爾夯錘,詳參「超級鋪面(Superpave)配比設計法」。
以往的經驗是「鋪築厚度應在NMAS的三倍到五倍之間以便能順利壓實」,主要的依據就是「有否足夠空間容納粗顆粒間受壓產生的排擠作用」,若鋪築厚度不足NMAS的三倍,則相疊的兩顆NMAS粒料在受壓時,受限於上下空間較難有轉動錯位而變密的機會,也就是顆粒間的排擠作用無助於密實。依照此原則,NMAS為12.5mm的瀝青混合料,鋪築厚度至少要有37.5mm;若改採用NMAS為19mm,則鋪築厚度至少要有57mm。美國加州公路局(CalTran)的橡膠瀝青越級配有NMAS=12.5mm及NMAS=19mm兩種,規範中建議鋪築厚度超過60mm(含)時,可選用NMAS=19mm的越級配。
至於鋪築厚度超過NMAS的五倍時很難壓實,因此,大都採用分層鋪築;這項迷思在近幾年的許多案例中已經被打破;近幾年採用新的「長壽鋪面設計觀念」用厚的瀝青混合料面層,受限於該項迷思,常需分多層鋪築而使效率及品質變差,2018年美國瀝青科技中心的試驗車道,成功鋪築厚度為NMAS的12倍的瀝青路面,具有適當的空隙率,後續南卡羅萊納州及猶它州也都提出單層鋪為NMAS的12倍的瀝青路面,猶它州的試鋪案甚至是高度改質的瀝青混合料(詳參「探究單層厚鋪瀝青鋪面」)。
單層厚鋪(ThickLay)已逐漸成為常規工法,不但提昇施工效率,也避免了常出現的黏層失效造成的層間剪力破壞。
國內好像有「壓實度超過100%」的「迷思」? 如上圖所示,壓實度是完成面密度與對照密度的比值,亦即:
若能在施工時取得代表性試樣,測得試樣理論最大密度(Gmm,代表該材料無空隙密度),以之做為對照密度,則壓實度直接展現完成面的空隙率,例如95%Gmm,即代表空隙率為5%,與新的配比設計法用SGC旋轉壓實曲線評估配比的適當體積關係相同(可參「新式瀝青混凝土品質檢測法」及「以理想抗車轍與抗開裂試驗法探究瀝青混凝土的品質」),則不可能有壓實度超過100%的狀況。採用新的材料檢測法,理論最大密度試驗已經成為主要的品管檢驗項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