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瀝青使用績效-流變學的基本原理
前一個世紀末美國路面工程界大力推廣「策略性公路研究計劃」(Strategic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SHRP)之瀝青膠泥成效分級(Performance Grade, PG)規範,乃以流變學(Rheology)為基礎,針對瀝青膠泥在不同溫度範圍內顯現的流變特性,選擇適當的量測儀器,如圖1所示,以便將瀝青膠泥的行為合理地量化,並應用於品質規範中。本文介紹流變學的基本原理。
流變學定義為研究物體變形及流動的一門科學,最早由E. C. Bingham[3] 使用此一名詞,以別於傳統的固體力學與流體力學;瀝青膠泥為塑性的高分子材料,在低溫時,黏度相當高,呈現固體行為,力學特性由彈性行為主導,在高溫時則呈現黏度低的流體行為,其變形狀態主要由黏性行為控制;在一般使用溫度範圍內,具有固體與液體之雙重特性,在學理上,只有以流變學的觀點才能完整地描述。
1、層狀流動與黏度之定義
流變學上最重要的流動型態為層狀流動(Laminar Flow),如圖2所示[4],由於層狀流動為一均勻穩定的流動,各層的流速固定,層間的流速變化即等於剪應變率 ,為流變學者據以求得黏度的基本流動型態。最常用以代表流體之性質者為黏度(Viscosity),為流體分子間摩擦力的量度值,若分子間的摩擦力大則不易流動,所以黏度即代表流動難易程度,又因代表相同分子間的作用力,是為凝聚力(Cohesion),不是分子間互相黏結的附著力(Adhesion)。
黏度之明確定義由牛頓藉平面層流以簡單剪力流(即圖2之A)提出[5],流體置於兩平行面間,如圖3所示,此兩平面相距dx,且因剪力的作用,各以V1和V2之速度流動,牛頓假設維持此一速度差所需施的力正比於兩面間的流速差,即:
式中
圖3、牛頓定義黏度所用之簡單剪力流[6]
所以,黏度為剪應力與所產生剪應變率的比值,其C.G.S制單位為Poise,即欲使流體產生1sec-1之剪應變率,若所需剪應力為每平方公分1達因,則該流體之黏度為1Poise;M.K.S制之力的單位為牛頓(N),應力單位為N/m2,稱為Pascal,所以黏度之M.K.S制單位為Pascal-sec,簡寫為 Pa.s,又因1N=10的5次方達因,故1 Pa.s=10 Poises。
一般由低分子量分子組成的單相流體如水及甘油,符合牛頓的假設而稱為牛頓流體(Newtonian Flow),即在固定溫度時,具有一定的黏度,此黏度值與剪應變率的大小無關,以執行黏度量測而言,在相同的溫度下,無論使用什麼儀器,求得的黏度都會一樣,例如水在20℃時黏度為1.002 cP (centipoises)。
2、廣義的牛頓流體
事實上,大部份的流體並不符合牛頓的假設,例如乳化液、固體懸浮液、及高分子聚合物,一般皆不適用於(式1)。由於不同的剪應變率下,這些流體的黏度並不相同,單一的黏度量測值無法完整描述其流變特性,通常稱為非牛頓流體(non-Newtonian Fluids),如果對這些流體進行黏度量測,使用不同的儀器時因採用的剪應變率不同,將得到不同的黏度值,亦即黏度不是此種材料之常數,而是依剪應變率而變化的函數,即:
最常出現的流變性質為黏度隨剪應變率之增加而降低,許多高分子聚合物及瀝青膠泥都是這種行為,此類行為在流變學上稱為「假塑性」(pseudoplastic),此乃由於大部份針對所受剪應變率而作的分子結構調整,其方向趨向於順服於變形(流動),而使黏度隨剪應變率之增加而降低,直覺上,此種材料是「愈剪愈薄」(shear thinning);但某些材料的分子結構的調整會不經意地造成分子間的糾結,而使黏度增加,在土木工程上例如某些黏土,剪應變率增大時,造成黏土顆粒由懸浮而轉成緊密接觸,分子間的作用力因而增加,但在流變學上,慣稱此種黏度隨剪應變率增加而增加的流體特性為「膨脹性」(dilatant),直覺上,這種材料是「愈剪愈厚」(shear thickening)。
如果材料的流變性可以使用剪應變率的函數,即以(式3)就可以完整地描述,如以上所述的牛頓流體、假塑性流體、膨脹性流體等,通常統稱為「廣義的牛頓流體」(generalized Newtonian Flow),如圖4所示。廣義的牛頓流體之黏度為剪應變率的函數,最常使用的數學函數為冪次函數,如(式4)或(式5)。
(4)
(5)
圖4、廣義的牛頓流體[6]
大部份的非牛頓流體的行為複雜而夾雜有塑性行為、黏彈性行為,及時間因素的影響;首先是順應流動所作的分子結構調整並非立即發生,而是需要一段時間來完成,這種現象使流體的流變性隨時間而變化,換言之,黏度為剪應變率及時間之函數:
圖5、隨受力時間而改變的流體特性[6]
有些流體在小的剪應變率下的行為近似於塑性固體,可以承受某種程度的應力而不產生流動,直到應力超過其「降伏應力」,才開始流動,此種流變行為稱為賓哈塑性(Bingham Plastic),其與一般牛頓流體及假塑性流體之區別如圖6所示,蕃茄醬經某種程度的振動後才容易倒出瓶外,為此種行為的代表。
經流體之試驗證實,在距流入口一段距離後,流動將趨於穩定,亦即各流線間互相平行於管軸,屬於管狀層流(圖2之C),在管壁之流速為零,在管子中間之流速最大,其間流速分佈情況則依流體之流變特性而定,也就是說不同流變性質的流體,其流速分佈(Velocity Profile)曲線將不同。
以毛細管流之型態,量測瀝青材料之流變特性的儀器,列於ASTM中者,有動黏度試驗法(ASTM D2170),絕對黏度試驗法(ASTM D2172)及乳化瀝青蒸餾後殘渣及非牛頓液瀝青之視黏度試驗法(ASTM D4957);如果瀝青膠泥為牛頓流體,不同的儀器將得到相同的黏度值,但是,瀝青膠泥只有在高溫時(一般認為在60℃以上)才有可能近似於牛頓流體,所以,欲在較低溫狀態下,比較不同瀝青膠泥之黏度,應侷限於由類似的試驗儀器,在相同的剪應變率(或剪應力)下求得的黏度,不然就應以完整的流變學參數,分別對流體之特性加以描述。
ASTM D2171毛細管黏度試驗之施壓管線配置,如圖7所示,一般量測的溫度為60℃,控制方法為將含瀝青試樣的黏度管置於恆溫水槽中,此試驗法的應力源為以真空幫浦在管之一端抽至30cmHg,另一端為大氣壓力(76cmHg),使兩端具壓力差40 cmHg(ΔP);若黏度管之半徑為R,長度為L,在牛頓流體的假設下,距管壁r處之剪應力及流速分別如(2-10式)及(2-11式)所示。
圖7、ASTM D2171毛細管黏度試驗之施壓管線配置
(9)
(10)
A.I.管與Cannon-Manning管之差別在毛細管的位置,如圖8所示。
圖8、量測瀝青膠泥60℃黏度之A.I.管與Cannon-Manning管
A.I.管直接量測瀝青流過不定管長L所需時間,隨著瀝青的流動,L逐漸增加,代表瀝青所承受的剪應力逐漸降低,剪應力變化的範圍由B段至D段(L由1cm至4cm),剪應力可降至原來的四分之一。若瀝青之非牛頓流體特性顯著,則由B段測得的黏度,會明顯的不同於D段測得的黏度;Cannon-Manning黏度管的設計,乃將毛細管長固定,由位於其後的流量量測空間,觀測流過毛細管的流量,縱然「水頭差」的變化較大,但相較於施的真空壓力而言卻很小,因此,剪應力變化範圍很小,又因此種管之L,亦即施測時的剪應變率較大,所以對具假塑性的大部份瀝青而言,A.I.管測得的黏度值較高(因為在較小的剪應變率下測得),且比較能由不同區段的數據,判斷瀝青的假塑性流體行為,因此一般路面檢驗單位偏向於以A.I.黏度管量測瀝青的60℃黏度。
圖9、Brookfield旋轉式黏度儀
其中:
Brookfield公司將空心外圓柱稱為試樣管(Sample Tube),內圓柱稱為轉子(Spindle),針對所能量測的黏度範圍(代表儀器能測得的扭力範圍),具有不同的機型。適合於瀝青膠泥者為高黏度之HB型,其所能測得的最大扭力為57,496dyne-cm,儀器之讀取系統經由內建微處理器而數值化者,於其機型後加DV(Digital Viscometer);至於試樣的恆溫控制,可為水浴或室溫;適用瀝青膠泥者為具加熱系統(Thermosel System)的機型,現有的機型為HBDVII、HBDVII+、HBDVIII。
由理論計算式可知,改變試樣管及轉子的尺寸,可以改變所能量得的黏度範圍,由於加熱恆溫系統之設計,一般用於瀝青黏度量測者以SC4系列的轉子,配合SC4-13R之試樣管;SHRP建議量測瀝青膠泥工作性之機型為DV-II+、使用SC4之27號轉子,在135℃量測。
使用旋轉式黏度儀之好處,除了避免了毛細黏度管不易清洗、易破碎之麻煩外,此種儀器理論較完整、操作方便,而且因為採用旋轉式層流,沒有改變流體的形狀,因此在固定轉速(剪應變率)下,可持續觀測黏度的變化,以偵測時間的影響(是否為觸變性流體?),其次是可以使用一個試樣,測定不同狀況(包括改變溫度、轉速)下的黏度。
對於含彈性特性較強的流體,在旋轉式流動下,會產生垂直於受剪方向的應力,使流體隨著試錘之轉動逐漸往上爬,液面提高,造成受剪面積改變,這種現象稱為威辛伯格效應(Weissenberg Effect),如圖10所示,當此種現象發生時,測得的黏度不正確。
圖10、彈性流體在旋轉式黏度儀中產生的威辛伯格效應[7]
瀝青膠泥的流變特性
瀝青及液態的高分子聚合物,由於分子結構成串或網般的糾結,縱使在較高溫度時亦具有某些程度的彈性行為;將瀝青在室溫下置於兩簡單剪力板間,一板固定,施力於另一板,使其產生一固定的剪應變率(使受力板以固定的速度移動),施力狀態近似於前述之圖3之簡單剪力流,一段時間後,「停止施力」且使受力板靜止不動,若瀝青為牛頓流體或不具彈性性質,不需施任何力即可維持受力板於其既有的位置,而不會回彈,但是由於瀝青擁有彈性行為,須施一隨時間而遞減的力,才能達到此目的;此種施以試體固定應變而觀察其應力隨時間之變化的試驗型態,不同於一般的潛變試驗,在流變學上稱為應力鬆弛試驗(Stress Relaxation Test Mode),相當於「控制應變,觀察應力」之試驗,由「停止施力」至應力逐漸降至零,所經歷的時間稱為應力鬆弛時間(Relaxation Time),為黏彈性材料的一項重要參數,以 tR表示;牛頓流體及不具有彈性性質的流體, tR等於零,黏彈性流體及高分子聚合物之 tR不等於零,如圖11所示。
分子結構相當穩定的彈性固體,在彈性範圍內,此 值將趨於無限大,並沒有所謂的應力鬆弛現象,由於瀝青及高分子聚合物之分子結構的成串或網般糾結現象,並不是永久性的,因此,在固定的應變下,維持此應變所需之應力將隨時間而遞減,終至於零,即應力為時間( t)及應變
這將使應力與應變的比值,即模數,亦為時間之函數,而稱為應力鬆弛模數(Stress Relaxation Modulus):
如果所施的應變在夠小的範圍內,應力與應變呈一單純的線性關係,模數不受應變之大小而改變,稱為線性黏彈性行為(Linear Visco-elastic Behavior),如(式15)所示。
在冬天,若溫度下降很快,由於瀝青路面之上下層溫差,將在瀝青混凝土中產生溫縮應力(Thermal Stress);若以黏彈性材料之行為觀察此問題,溫縮應力之形成,須經一段與溫度變化速率相關的時間,如果材料之應力鬆弛時間夠快,則不會有太大的溫縮應力在路面中形成,也就不會有低溫龜裂發生。
夠大的「潛變」就是可觀察到的流動;傳統的潛變試驗亦可用以觀察材料之黏彈性行為,即施一固定的應力,觀測應變隨時間變化的情形,如圖12所示,剪應變隨時間增加而達穩定的增加速率,圖12中應變曲線之斜率最後固定;一般在流變學上,習慣將潛變試驗之結果用潛變模數(Creep Compliance)表示,此潛變模數為一般慣用之模數的倒數:
在達到穩定狀態時,剪應變與時間呈線性關係,以此斜率外插回時間等於零時的潛變模數 ,如圖12中延長虛線與縱軸交點所示,稱為穩定狀態之潛變模數;圖12中穩定狀態之斜率可寫成(式17)。
所以圖12中黏彈性材料之直線方程式為(式18)。
如果應力在夠小的範圍內,即彈性範圍內,應力與應變呈固定關係,潛變模數將不隨應力的改變而變化,則:
此時穩定狀態之潛變模數變為 J0,為一材料常數。
用於貨櫃場或停車場之瀝青舖面,在環境溫度下,由於作用的時間較長,若材料之潛變模數太高,將產生過大的變形,由(式17)、(式18)、及(式19)亦可看出,潛變模數主要由材料之黏度控制,如果黏度夠大,縱使作用的時間很長,潛變模數亦不致於太高。當然,由於瀝青混凝土的主架構為粒料,瀝青受力產生的流動受此主架構的束縳,不可能因黏度過低而漫無限制地變形。
路面工程師不習慣以潛變模數描述潛變試驗的結果,早期Van Der Poel首先引用瀝青的「勁度」(Stiffness)來表示,以沿用大家較習慣的「模數為應力與應變之比值」,如(式20)所示。
其中T為溫度
SHRP提出的撓曲樑流變儀(Bending Beam Rheometer, BBR),即以抗彎式的潛變試驗,量測瀝青在極低溫時的勁度,以荷重時間( t )為兩小時,求出勁度等於300MPa時的溫度(T)稱為「極限勁度溫度」(Stiffness Limit Temperature),若環境可能的最低溫度低於材料的「極限勁度溫度」則有產生低溫裂縫的危險;實際執行檢驗時則按「時間-溫度置換原理」(Time-Temperatur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量測環境最低溫以上10℃、荷重時間60秒時的勁度,若此勁度大於300MPa,則有低溫龜裂的顧慮。
量測瀝青的性質從來都是在荷重、溫度、及時間三個維度(3D)下進行,一般瀝青路面所承受的交通荷重為時間短的重覆荷重,荷重時間依車行速度而定,車速由每小時2公里至150公里,荷重時間分別為0.4秒及0.005秒;由靜態的應力鬆弛或潛變試驗求得黏彈性性質,為材料在較長荷重時間的行為,無法完全代表交通荷重下的黏彈性行為;而一般的黏度試驗,以流體在穩定狀態下的流動為依據,無法測得材料的彈性效應;剪應變率隨時間而不斷改變的動態試驗,如動態剪力流變儀(Dynamic Shear Rheometer, DSR),可同時獲得材料之黏性與彈性分量,遂被認為是獲得路面績效相關特性的主要試驗型態。
參考文獻
- 邱垂德,「以旋轉式黏度儀量測瀝青膠泥60℃黏度之研究」,臺灣公路工程,第二十二卷第四期,頁2-14,民國84年10月。
- Roger I. Tanner, Engineering Rheology, reversed edition, 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 1988, pp. 1~29.
- J. R. Van Wazer, J. W. Lyons, K. Kim, and R. E. Colwell, Viscosity and Flow Measurement – A Laboratory Handbook of Rhe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63.
- More Solution to Sticky Problems – A Guide to Getting More From Your Brookfield Viscometer, Brookfield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 Stephen L. Rose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Polymeric Materials,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 Chapter 4.
- Chui-Te Chiu, Investigation of Laboratory Asphalt Aging Processes for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Procedure to Characterize Asphalt Durability,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94, Chapter 6.
留言
張貼留言